T/CSTE 0001-2021是由中国技术经济学会发布的团体标准,于2021年1月13日实施,主要规范了污(废)水处理用碳源产品的技术要求、生产工艺、检测方法及包装运输等内容。该标准适用于废水处理中用于补充有机碳源、增强生物反硝化脱氮效果的产品,尤其针对水质可生化性差或需强化脱氮的场景。
核心技术要求
1. 成分与安全要求
单一碳源或复合碳源的有效成分需符合国家或行业标准,安全指标参照《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规范》(GB 12268-2012)执行,确保无毒无害。
液体单一碳源为无色或微黄色透明液体,无异味;固体产品为白色结晶粉末或颗粒,无杂质且易溶于水;复合碳源为无色至棕黄色液体,气味与配方一致。
2. 生产工艺
必须采用国家鼓励的先进技术,禁止使用淘汰或限制类工艺及材料,避免生产过程中产生二次污染。
生产过程需保障操作人员健康与安全,产品应化学性质稳定,无后续反应风险。
3. 应用场景
主要用于污水生物处理中的反硝化脱氮环节,补充微生物所需的有机碳元素,提升脱氮效率。
适用于市政污水、工业废水等水质复杂或碳氮比(C/N)失衡的场景。
检测与质量控制
检测项目:包括有效碳含量、重金属残留、pH值、溶解性等指标,确保产品安全性和处理效果。
包装与贮存:液体产品需密封防泄漏,固体产品防潮保存,运输中避免高温或剧烈震动。
实施意义
1. 规范市场:统一碳源产品质量标准,防止劣质产品影响污水处理效果。
2. 环保导向: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工艺,减少生产过程中的污染排放。
3. 技术提升:通过标准化促进碳源产品的研发创新,例如复合碳源、缓释碳源等高效品种。
T/CSTE 0001-2021为污(废)水处理用碳源提供了明确的技术规范,从成分、生产到应用全链条把控质量,助力污水处理行业实现高效脱氮与低碳运行。企业需结合标准要求优化产品设计,同时关注后续工艺适配性,以提升整体治污效率。